当前位置:活动总结网>范文>报告>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

时间:2020-12-28 10:21:02 报告 我要投稿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1

  一、调查目的:

  了解并深入调查一餐基地环境,以便更好的处理好所要设计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与基地周边环境、场地、室内外环境的关系。

  基地概述:

  设计拟在我校建一座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总面积约xxxx平米,该工程拟建于校园内一餐位置。基地形状大致为x形,建筑总面积约为xxxx平米,地形平坦,可忽略地表的起伏对建筑建造的影响。基地靠近校园中心位置,与行政楼距离较近。校园南部为教学区域,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是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交通交汇点之一。基地南边为xx西路,西北方毗邻学生公寓,与第二餐厅遥遥相望。站在基地位置向东望去,视线穿过图书馆前的广场可以欣赏到xx湖的美丽景色。

  二、环境分析:

  基地南侧的xx西路是连接校园外环路与内环路的主干道之一。通过xx西路向西可以联系到校园西部的商业区域。在课下尤其是晚上,该商业区域会聚集大量的学生人流。这些人流通过xx西路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xx西路南部为校内绿化带,是教学区域、宿舍区域、行政办公区域之间设立的缓冲带。该绿化带相对宿舍区域较远,周围场地功能多样,是区域矛盾的集合区域,不适合学生在此进行各种活动。该区域的设置是为缓解区域之间的矛盾和营造教学区域的安静学习环境而设置,可以与各教学楼周围的绿化联系融合。因而绿化带内不会存在大量人流的聚集,但是与绿化带相联系的道路却都会有很多的人流通过。

  基地向东北穿过xx西路为校图书馆,通过xx西路向北可以到达学校北门,学校北门因距离宿舍较近,是学生平时出入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基地东北部是校图书馆和xx湖,是学生平时进行阅读背诵和放松心情的地方,在课下同样会吸引很大的学生人流出入。

  基地西北部为学生宿舍区。此区域距离基地位置最近,联系方便,学生可以方便地到达基地位置。但由于一二号公寓与基地衔接过近,基地位置建筑物的存在会对这两个公寓楼的学生到达公寓南部的其他区域形成一定的阻挡作用。这两个公寓楼高度较高,且基地与这两个公寓楼之间的道路相对较窄,道路两侧又栽培有大树,对于处于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物来说,从宿舍区域来看,很难形成较好的景观。或者说不易于寻找到较好的建筑观察角度。

  基地毗邻内环路,通过内环路、xx东路可以联系到六号教学楼。六号教学楼的人流会通过校行政楼后的内环路和校图书馆前的广场到达更多的区域,这样就给基地位置的设计建筑带来了大量人流。学校车辆的进出设计为南门进北门出。车辆大致从南门进入通过广场路、校行政楼外围的内环路和名人路,从北门出去。车辆的经过使基地周边的人流与行进的车辆产生了矛盾。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这一点。

  三、设计思考:

  学校的教学办公和生活住宿两大区域相互分开,体育场、xx湖、图书馆、基地、商业街自东向西地分布在两大区域之间,起到联系两大区域的作用,基地位置又正好处于这中间的位置,是各种矛盾集合的地方,同时基地所处的位置又存在很多的优势。

  校园内建筑物的高度大致相同,颜色一样,在形体上,校内的规划设计通过绿地、水面、广场的设计来去除建筑造型单一所带来的枯燥的感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借鉴这样的方法来弥补一些设计上的遗憾,同时也应注意遵从校园规划的设计原则,让设计的建筑与校内其他建筑相互呼应。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仅是建筑设计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建筑设计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这是环境表现在建筑设计上对建筑设计的制约。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2

  一、实地调研

  调研地点:天津南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

  调研时间:20xx年4月30日

  南开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框架结构的建筑,巧妙利用地形的高差作出的设计。南开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共有四层。从大门一进去便是二楼,有楼梯向下通往一楼,

  二楼一直往上的是环形坡道,避免了人流量大时的拥挤,保证了大人流量的疏散安全。多处楼梯和高差的结合突出了立体和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证了自然采光,功能分区划分的合理。整体造型独特室外颜色选用沉稳的灰色,室内颜色鲜艳、活泼,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展览空间略显不足,展览面积略小,不适合大型展览。厕所通风不是很好。

  二、资料调研

  基本设计原则:作为这样一个功能较复杂的中小型公建,应根据开展的活动内容,人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

  1.集会和观看演出或参加舞会的人,来去的时间比较集中,人流量大,为便于使用管理,在设计时应设配套的服务房间,考虑便于组织入场及疏散。这些厅室应设单独的出入口。

  2.复杂性:功能的多样化,且使用的时间各不相同,要求在设计中处理好动静分区,便于不同的时限的功能分区的管理。

  3.多用性: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利用和一室多用的可能性。

  4.建筑组合:应尽量采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及良好的建筑朝向,以及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5.多功能厅(兼舞厅):应满足观演、交谊、游艺等。

  活动的使用要求:

  (1).使用面积不宜小于200平方米;当为矩形(宽度不宜小于10M);

  (2).内设舞台,室内为平地面,使用活动座椅,附设后台,多功能厅应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大空间,需着重注意造型手段。

  6.舞蹈教室:舞蹈教室宜设器材贮藏室、更衣室、浴室、厕所等附属用房。 舞蹈室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间教室不宜超过20人使用;

  (2).教室内在与采光窗相垂直的一面横墙伤,应设一面高度不小于2100mm的通长照身镜。其余三面墙应设置高度不低于900mm可升降的把杆,把杆距墙不宜小于400mm;

  (3).窗台高度不宜低于900mm,并不得高于1200mm;

  (4).室内宜设吸顶灯,并应设电源插座、窗帘盒及挂镜线;

  (5).采暖设施应暗装。

  7.美术教室:美术教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美术教室宜设北向采光,或设顶部采光;

  (2).对有人体写生的美术教室,应考虑遮挡外界视线的措施;

  (3).教具贮藏室宜与美术教室相通;

  (4).教室四角应各设一组电源插座,室内应设窗帘盒、荧幕挂钩、挂镜线和水池。

  8.会议室:会议室根据需要可分设大、中、小会议室

  (1).中、小会议室可分散布置。小会议室使用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中会议室使用面积宜为60平方米左右;中、小会议室每人使用面积:有会议桌的不应小于1.8平方米,无会议桌的不应小于0.8平方米。

  (2).大会议室应根据使用人数和桌椅设置的情况确定使用面积。会议厅所在层数和安全出口的设置等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并应根据语言清晰度要求进行设计。

  9.厕所:厕所距离最远的工作室不应大于50m,应设前室,前室内宜设置洗手盆,厕所应有天然采光和不向邻室对流的直接自然通风,条件不许可时,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10.卫生洁具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男厕所每40人设大便器一具,每30人设小便器一具(小便槽按每0.6m长度相当一具小便器计算);

  (2).女厕所每20人设大便器一具;

  (3).洗手盆每40人设一具;

  (4).每间厕所大便器三具以上者,其中一具宜设坐式大便器;

  (5).设有大会议室的楼层应相应增加厕位;

  (6).专用卫生间可只设坐式大便器、洗手盆和面镜。

  11.展览:展览的人流量视展出的内容而定,为了发挥效应,展览应设于人

  流路线的显著位置。展览以自然采光为主,应避免眩光及直射光线。它一般采取大空间形式,也可分为几个既独立又便于连通的小展室,但每个小展室面积应不宜小于65平方米。 参观路线应通顺,并设置可供灵活布置版面的展屏和照明设施。

  12.公共活动空间宜设置在一层,配电,传达应设在一层。

  13.多功能厅及茶室,网吧因为在晚间营业,所以考虑将他们集中另设晚间出入口。

  14.建筑形象:活动中心是为大学生服务的,要反映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的性格特点,建筑性格要活泼,现代。

  15.环境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及建筑功能分区的需要,布置室外休息场地、绿化、小品等,以形成优美的室外环境。

  16.噪声大的用房离医院、宿舍、幼托等建筑有一定距离。

  17.应合理地进行不同大小、高低、形体的建筑组合和组织的室外空间。 18.防火与疏散:

  (1).观演厅、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等人员密集的用房宜设在底层,并有直接对外安全出口;

  (2).凡在安全疏散走道的门,一律向疏散方向开启,并不得使用旋转门、推拉门和吊门;

  (3).屋顶作为屋顶花园或室外活动场所时,其护栏高度不应低于1.2m。设置金属护栏时,护栏内设置的支撑不得影响群众活动。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3

  调研时间:XX年2月22日

  调研对象:大学生活动中心

  调研目的:为了了解大学生活动中心空间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及,了解设计中活动区与服务区的关系和流线要求,掌握各种设计手法和艺术处理,加深对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难点和原则的了解,获得更多关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从实践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开始自己的设计之前,我们分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希望能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一、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概况

  1、概念:

  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全社会最关注的建设问题之一,大学也随之变得不再遥远。在大学中,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场所,属于文化馆类建筑。

  2建筑特征:

  综合性——活动内容复杂。

  多用性——活动形式各异。建筑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地域性——与大学校园环境的特殊密切关系,在设施内容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应予充分体现。

  3、设计内容:

  总平设计、流线设计、活动空间组织、造型设计、建筑设计。

  二、实地调研

  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是我们进入大二后的第三个课题设计,身为组长的我将调研的工作作出了一个详细的规划,并根据组员个人擅长作出合理分工:调研具体对象、调研注意的细节问题、行程安排以及后期的资料收集由xx和xxx两人主要负责;收获整理、材料分析、PPT制作由xxx主要负责,其他人从旁协助;

  带领小组进行实地勘察和成果展示与讲解则由我主要负责。整个调研所有成员全程参加,力争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我们的调研分两站,第一站是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学校新校区西门,名“适之楼”。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活动中心、服务中心及校门诊楼,是校区西门内一组半环状建筑群,在功能上基本满足了校园生活的一切日常需求。

  大学生活动中心在选址上是很注重可达性的,一个交通便利,在人来人往、疏合流散中具备很强的可达性的活动中心是能够有效地自然地形成校园生活的文化氛围,并成功地发挥它联系学生活动区和教学区的作用。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大都将活动中心与食堂、服务中心、操场等建筑联合布置,形成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建筑群。在安徽大学新校区,活动中心紧邻校园西大门,是从西门进入教学区的必经之路,不仅交通便利,不会出现人流拥挤,疏散困难的问题,而且它的活动范围也不会对宿舍和教学区造成噪音干扰。半环状的建筑布局巧妙地转换了校区轴线,与图书馆的东面相对,形成校区东西向景观主轴,这样的选址与布局凸显了活动中心在校园中的重要位置。

  站在安徽大学的西门入口出,最醒目的便是建筑顶部的大飘顶构架,走进校园便发现它和立面三层高的柱廊把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连成一个整体,而活动中心的'对面便是大型室外台阶式绿地,活动中心在面向中心广场的方向与之形成相互呼应,也与整个广场尺度相匹配。安徽大学的适之楼立面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透露着现代文化气息,通过玻璃幕墙可以清晰地看到楼外不息的人流和各种活动。除此之外,适之楼在中庭顶部采用的是玻璃幕顶,不经满足了室内的采光需求,也使建筑局部结构更加坚固。但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屋顶的大飘顶构架在设计上有点过于单调,如果能做一些艺术上的处理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适之楼的功能组成是多元复合型的,它将各种商服设施组合成为服务中心,与活动中心、门诊楼组成校园生活区的公共中心。平地形式的多功能厅,既可以进行一般性的文艺演出,也可以展开招聘、展览活动。这组建筑总体布局上将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组合设计,利于产生社区中心的聚集效应,烘托校园生活氛围。

  建筑内部设计有两个中庭,一个长方形中庭位于主入口,与三层高的长廊大厅相通,可以看到室外台阶式绿化广场;一个狭长中庭位于多功能厅西侧,周边布置琴房,是一个小尺度的文艺活动厅。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庭侧面三层高的墙面上一片空白,使用者并没有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有些浪费。此外建筑内部塑造了具有多种活动可能的“灰空间”,注重友好互动的界面设计,通过围合、下沉、遮盖、穿越等多种手段塑造具有归属烦的活动场所。

  离开安徽大学之后,我们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二站——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建工的活动中心临水而建,并呈左右对称,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围合在建筑主体之外,使室内的人有个很好的视野,在满足室内采光的同时,也便于室内的人欣赏风景。

  后方橘红色的墙面不同于建筑主体的灰色,在形成对比的同时,也打破了灰色的死寂,从灰色主调中跳跃出来的橘红色显现出了活动中心的活泼。弧形倾斜式屋顶构架与橘红色的圆形墙体部分结合,寓意日月合抱。

  整个建筑以圆形为设计理念,主体部分是大的圆柱,而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的圆柱,一大圆带动小圆,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三、调研心得

  1、实地勘察与调研是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光靠书籍与资料是学不好设计的。

  2、调研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也许一不留心就会遗漏能给自己的设计带来灵感的东西。

  3、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很重要,这是一切团体工作能很好展开的前提。

  4、个人素质很重要,专业素养很重要。

【大学生活动中心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大学生“三下”活动调研报告

2.双促活动调研报告的调研报告

3.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述职报告

4.“三万活动”调研报告

5.农村活动调研报告

6.暑期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7.地震局促活动调研报告

8.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